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眼下,各地正加快打通“双链”间的藩篱和堵点,实现“1+1>2”的效果,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几天,在北京亦庄,来自各地的人形机器人逐渐汇集,为即将开跑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做最后准备。如今,在北京已经推动78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93种场景内实现应用。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 唐剑:我们将围绕物流、特种作业、养老等具体的产业需求,来部署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就有落地的场景可以测试应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从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到要求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新部署,要求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院长 张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系,从“精准对接”到“无缝对接”,理念不断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当前以场景牵引、需求拉动的新模式成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对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聚焦“双链”间的堵点,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相继推出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及强化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新规定;围绕科技人才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近期出台了推动技能强企方案,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激励。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主动求变、双向奔赴。

不久前,我国刚刚完成首次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大盘点,近135万件存量专利,有超过94万件纳入了可转化资源库,并与45万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眼前这块不起眼的白色板材,不仅具备高强度、防火憎水等优异性能,它的原材料还来自工业生产的副产物,生产环节也仅需要常温常压,能耗极低。在这次盘点中,这项沉睡多年的制备专利,成功匹配到了一家急需绿色新材料的建材企业,产品刚刚实现批量化生产,高校还获得了8500万元的技术增资。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 伍晓赞:我们科研端从“被动研究”向“市场命题”转变,产业端也主动上门对接,很多躺在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都能通过契合市场需求的调整,变成产业新应用。
如今,“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平台搭建和市场服务也在不断完善。
今年,我国计划建设5个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目前,全国已有2400多家地方中试平台,覆盖原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已有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大幅降低新技术产业化的成本和时间。

同时,各地推出一系列促进“双链”融合的新服务。
在深圳,这个科技成果超市里,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新技术,都以卡片形式陈列于“货架”之上。扫描卡片上的条形码,相关应用场景、产业合作等信息迅速呈现在大屏幕上,试营业才一个多月,促成的签约金额就超过了千万;在陕西,西安交通大学不久前成立了技术经理人学院。这些“技术经理人”可以帮助“科学家”变成“企业家”,解决他们在企业搭建、融资过程中的难题,提供技术端到市场端全链条陪伴式的服务。

如今,企业“出题”、科研院所“领题”、联合“答题”、最终在生产线上“验题”的创新路径正在加快形成,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图片等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删除处理!